3月29日,本报刊发《一颗匠心传非遗婺城“记忆”唱新曲》一文,关注由婺城非遗传承人建起的全市首个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在文创产业圈及金华市民中间引起较大反响。
今年3月18日,在市、区两级文化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金华江北胜利街杨环路36号(警官公寓对面),一个废弃许久的,上下三层共2000多平方米的粮食仓库里,金婺非遗体验中心投入试运营。20多个非遗项目“赶集”,分成五个小区域,立足体验经济,着眼非遗产业发展,开启了婺城非遗传承性保护的又一次尝试。这是金华市首个非遗体验中心,在全省也屈指可数。
时隔半年,这“第一个吃螃蟹”的非遗体验中心在文创探索之路上留下了怎样的风景?日前,记者前往做了进一步采访。
活动这么做,非遗传承有了“好苗子”
“双节”黄金周,大朋友和小朋友们都放了假,金婺非遗体验中心也随之迎来了它的“黄金档期”,各非遗项目体验区都围满了人。
瞧!原磨豆浆成股流出,把它煮沸了是上佳饮品,拿卤水点嫩了是豆腐脑,点稠了就是豆腐。小磨盘还在一个姑娘的手里一圈又一圈地转着,天长地久一般。一位大叔拿着个大锤子舂向一个盛着糯米饭的石臼,一下一下地打着节奏,打出了麻糍的软糯清香,打出了数十年前的童年记忆……
如此玩耍,不亦乐乎?可是,在金婺非遗体验中心负责人吕永明的布局中,这非遗项目体验绝非只是“玩玩而已”。
吕永明告诉记者,就目前大多数非遗项目而言,文化价值高,艺术传承难,现代精品少,学习群体小,非遗传承陷入僵局。且更多非遗传承人呈现一定的“高不成,低不就”状态,离大师有较大距离,但比普通人又对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如何充分发挥这群人的力量,助力非遗传承事业,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非遗要传承,关键是要培育新一代传承人。于是,吕永明“大面积撒网”,引入方格外国语学院、蒲公英幼稚园、青春小学、北苑小学等学校的研学旅游,与社会青少年宫、蒙特梭利、创景教育、启航教育等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为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渤海银行、信泰银行等单位的客户服务基地,让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非遗,体验非遗。
很快,“小太阳”带动“小家庭”,小团队带动大流行。由此,非遗文化的传播面打开了。截至9月底,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已接待参观者17000多人次,参与体验顾客3500多人次,另承接来自全市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研学旅游”活动70多场次,吸纳招商银行等20多家会员单位。在这张“大网”的筛选下,一部分体验者对非遗文化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打铁要趁热。吕永明随即推出“匠人周”活动和“非遗小传人”项目。“匠人周”即妥善安排时间,让一个小朋友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挨个儿体验现场的20多个非遗项目,可以对家乡的民间传统文化有相对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不少小朋友及家长就能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或对某个项目的传承有一定的天赋,他们便可以晋级“非遗小传人”,拜对应项目的区、市乃至省级非遗传承人为师,成为老一辈非遗传承人重点培养的“好苗子”。
舞台这么搭,非遗经济有了“新格局”
“非遗产业化”命题的大讨论已持续多年。吕永明认为,破题的关键并不在所谓文化品的开发、渠道的建立及商业平台的搭建,关键在消费者价值观念和消费习惯的转变。行为及观念的转变应当从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文化开始。文化产业探路有别于传统三次产业,因其融合的文化的特殊性,‘模式’的复制在这个领域内很难实现。建立传承人之间的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关系,通过新的合作方式呈现规模效应,是文化产业尤其是非遗产业化初探的可行之策。
近年来,金华市及婺城区非遗中心组织“美丽非遗文化礼堂百村行”及金华非遗年货节等系列活动,组织非遗下乡“赶集”展演。几年间,“非遗”成了热词,“婺州窑”也不再鲜为人知。然而,非遗传承人“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现象随之日益凸显。
“一方面,我们持续做了几年的下乡巡展,有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一直希望有一个固定的地点,集中辖域内所有的非遗项目,长期为市民提供展演和体验服务,真正让非遗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将传统文化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另一方面,非遗有其珍贵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但缺少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案例。将这两方面结合,探路非遗文化产业,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方式。”婺城区非遗中心主任朱明升说。
这半年来,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在以“体验经济”引导和培育大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基础上,兼顾现场展陈,推动非遗产品消费。金婺黑陶、婺城竹编、古琴、铝艺等非遗产品一度走俏。文化品定制业务随之萌芽。
此外,藏品交流经济的出现是吕永明始料未及的。起初,吕永明因个人爱好,会在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安置旧蓑衣、老斗笠、古式织布机等淘来的“宝贝”。不料有不少市民对之爱不释手,希望他能割爱相售。一来二去,来此“淘宝”成了不少藏友的周末习惯。前几日,还有洪源拆迁区块的一位老奶奶,带着自家的几对竹筐来到这里。
截至9月底,金婺非遗体验中心营业额达到55万元,其中体验消费18万多元,产品消费25万多元、培训以及延伸消费11万多元。目前,每月营业额稳定增长。
跨界这么玩,非遗融合有了“新视界”
古婺先民烧窑制陶,做出各种日用器皿,还学会了伐木造房子、做家具,剖竹子打竹篮,还不忘拿棕榈叶编个蚂蚱、蜘蛛啥的给生活添点乐趣。后来,他们还学会了纺纱织布,精通了布艺,又摸索出了扎染工艺,给自己做出各式各样的好看衣裳。再后来,他们剪纸贴窗花,在桌上柜上画漆画,给生活里的各种物件也穿上了美丽的外衣。有了华服美宅,古人渐知风雅,寻木斫琴,研墨作画,采石刻印,后又有了活字印刷,华夏文明得以代代传承。
一块陶土、几根木条、几张棕榈叶、几片竹篾、一台织布机、一盘大漆、一张红纸、一块铜板、一块松木、一笔纸墨……每一样寻常之物都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精彩与惊艳,仿佛一部演绎人类文明的史诗,诉说着农耕文化的沉静、精致与传奇。
与旧时不同的是,这些非遗项目“赶集”,“赶”出了惊喜。金婺非遗体验中心整合非大师级传承人资源,形成“抱团”格局。老房子、老物件、古文化、老传人,相得益彰。非遗文化也走进了生活美学。
婺城区竹马乡有“中国茶花之乡”的美誉,下张家村更坐落着闻名中外的国际茶花物种园。近来,一批从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定制的“华丽丽”的婺窑茶花瓷瓶成为园中的又一道亮丽风景。丽水景宁的惠明寺里新进了一批从这里定制的佛主题的黑陶。这里的竹编师傅按定制要求做好了道具模型,这里的漆画师傅在上面画上了脸谱,这个融合了两种老手艺的道具被搬上了婺剧演出的舞台……
“非遗体验中心发展到现在,是机缘巧合,也是主管部门及圈内非遗传承人共同推动的结果。”吕永明说。据悉,金华市文广新局、婺城区非遗中心于这半年试运营阶段专门组织了“非遗课堂”、非遗传承人沙龙等集训,“扶项目上马”。
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目前,金婺非遗体验中心已与中国婺剧院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中国婺剧院风靡全城的新剧《宫锦袍》的经典剧照以釉中彩的形式出现在了骨瓷杯上,名角儿脸谱爬上了青花的茶盏……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