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的房租收入又涨了!”昨日,白龙桥镇王路荡村的村民邵赛群开心地告诉记者,借着婺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他们全家也住进了四层半的楼房,一楼开了便利店,二楼、三楼出租给附近工厂上班的外来人员。现在,她在家经营小店、带带孩子,丈夫则在白龙桥洞溪村的一家企业工作,家庭收入每月能有五、六千元,日子是越过越好。
其实,像邵赛群这样靠房屋出租做生意的村民还有很多,现在租住在王路荡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大约占了全村总人口的50%左右,房租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另一部分村民则在附近的企业实现了就业。村民徐红照就在村子对面的万里扬集团工作,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以前靠种田根本没想到会有现在的好日子,公司就在家附近,每天中午还可以回家吃饭,日子越过越舒服。”徐红照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据了解,2010年,婺城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70元,比上年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9%。而且,非农增收成为我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新亮点。五年来,农村居民从事房屋出租、农家乐、来料加工等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从2005年底的1240元增加到2010年的2326元。2010年,我区农村居民来自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同比增加547元,增长30.7%,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的24.6%。
区发改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呈现政策推动为主、收入渠道拓宽、收入来源多元化等明显特征,更为可喜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出3.3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我区农村居民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在舍得花钱的同时,更注重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记者在不少村民家中发现,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已经不缺,手机成了村民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据了解,2010年末,我区农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和移动电话分别为42台、93台和175部,分别比2009年末增长21.2%和3%和11%%;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微波炉和家用电脑为9台和31台,分别比2009年末增长30%和27.8%。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9096元,同比增加3371元,增长58.9%,其中服务性支出人均3380元,增长62.3%。
“住房消费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也是生活消费支出中增速最快的。”据介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区农村居民居住空间和居住品质进一步得到改善,一部分农民从旧房搬入了新房,一部分富裕农民在城市购置房产。2010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2825元,居住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22.5%,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1.1%。而且,这几年,婺城新城区和金西开发区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不少附近集镇、村的农民在园区里买起了新建的商品房。去年,白龙桥镇郑岗山村的村民郑女士就在新城区的奥林匹克花园里购买了一套120平方的商品房。“相信再过几年,新城区就会出现浓厚的城市氛围。”郑女士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路平、水清、灯明、河畅、村美、景秀”的农村环境也为我区农民蒸蒸日上的生活锦上添花。白龙桥镇叶店村,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标致的别墅鳞次栉比,如茵的绿草普遍房前屋后……村民叶根松乐滋滋地说:“与以前一家人住着低矮、潮湿的平房相比,与以前脏、乱、差的农村环境相比,这几年的变化真得是翻天覆地。
在新农村建设中,婺城区始终坚持把“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激发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并倾力打造有婺城特色的新农村。至2010年底全区已完成514个村(居)的村庄整治,占全区行政村(居)的95.36%,实现总受益人口30多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0%,基本实现整区整治目标。全区所有行政村(居)都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有村级卫生保洁员1000多名,建有农村垃圾中转站11个。与此同时,婺城区通过产业扶贫、结对扶贫、金融扶贫、下山移民“四轮驱动”方式,加快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